
近日,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启动创伤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急诊科、普外科通力协作成功抢救一名因腹部受锐器所伤大出血患者。
急!急!急!
“医生,快来看看!”2月24日傍晚6点多,一声紧迫的求救声在医院急诊科的诊室里回旋。腹部的剧烈疼痛和出血,已让患者徐先生面色惨白、精神涣散。据陪同的患者妻子描述,2个多小时前丈夫扎伤上腹部。急诊科团队立即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联系普外科专家前来会诊。初步的CT检查显示,患者腹盆腔积血,腹部主动脉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伴密度增高影。为能尽快找到出血点,阻止伤情进一步恶化,一台肠系膜血管破裂修补手术势在必行。
难!难!难!
医院迅速启动创伤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徐先生第一时间被推进手术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蒋智军、北仑区人民医院外二科副主任医师李吉、医师李雅丽争分夺秒,与麻醉科、手术室一起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主刀医师对患者腹腔进行紧急探查,发现存在大量积血,部分血块已凝结。在小心地清理完积血后,医生终于在肠系膜根部找到了长约2厘米的破口。接下去就是缝合破口进行止血了。但是,一边是破口在腹部深部,四周层层叠叠的“肠管、腹部脏器”,“开始只有深15公分、底部1元钱硬币大小的接近圆锥形的狭长手术操作区”,“我们努力暴露,但是也要保护好周围的脏器”;另一边是破口出血“就像地底下喷涌而出的泉水”,“源源不绝”,“让手术视野一片模糊,也让患者血压持续下降,危急生命”;更“要命”的是,肠系膜血管经过大量失血,“单薄又脆弱”,“缝合力度掌握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又是一个打击”,“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小肠坏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面对如此情况,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都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
稳!稳!稳!
血液是生命之源。手术团队通力协作,一边经麻醉科会诊“启动自体血回输,宝贵的血,不能浪费,对患者后期恢复也有很大利处”,一边蒋智军主任开始稳健的缝合。 “要保证脑、眼、手协调一致”,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眼睛从五十公分开外向下紧盯,视线还要穿过深深的暴露区;手持带着精细的血管外科缝针、缝线十几厘米长的持针器,精准进针——每一针都要保证只能缝合进2毫米血管壁,不多不少,既不损伤血管壁又要保证有效止血。平日里,拿着筷子取弹珠,也未必次次成功。但这样的手术每一次的下针、抽紧、结扎都要保证100%成功,“因为这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3个小时,在浙大一院专家和北仑区人民医院普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团队的密切合作下,手术顺利完成。目前,患者徐先生正在康复中。
近年来,在浙大一院的有力帮扶下,北仑区人民医院作为辖区龙头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建立起区域创伤中心,逐步实现创伤救治“加速度”。目前,北仑区创伤中心通过整合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建设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评估和及时、规范的诊疗措施,减少误诊、漏诊、过度治疗等情况,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有效减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